2025年3月10日上午10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的柳长青教授在川外立德楼C517报告厅为川外师生带来了一场聚焦前沿的学术盛宴。此次讲座聚焦“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词典自动化编纂实验及思考”这一前沿话题,由商务英语学院院长胡文飞教授主持,深度探讨了词典学研究、语言服务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吸引了全校50余名专家学者。

讲座现场
首先,胡文飞教授对柳长青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趋势及其在词典编纂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本次讲座奠定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随即,柳长青教授系统阐述了大语言模型(LLMs)的核心技术原理,重点剖析了词向量、Transformer架构及注意力机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比ChatGPT、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主流模型的性能特征,柳教授展示了广外词典学团队在“百年来欧美外来词语言资源应用平台”建设中的创新实践。该平台通过搭建外来词文献库、外来词词表以及外来词资源库,实现了外来词句法特征与使用语境的智能标注,彰显了技术赋能语言研究的前沿价值。在技术应用层面,柳教授特别强调,“当前LLMs在释义生成、例证匹配等环节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但模型训练调优与专家人工审校仍是确保词典质量的关键”。他指出,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词典编纂的主流范式,在充分发挥AI高效处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坚守语言学学者的专业判断。
下午的闭门研讨会上,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仁强教授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团队及“词典学研究”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与柳长青教授展开了深度对话。双方围绕模型训练的语料选择标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难点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词典学研究所副所长赵翠莲教授表示,期待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推动“AI+词典学”交叉学科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

研讨会现场
本次学术活动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前沿技术视野,更为传统词典学研究及语言服务研究注入了创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四川外国语大学将持续探索“AI+语言”融合发展的新范式,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与“词典学研究”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重点打造双语词典自动化编纂系统与语言服务研究基地。对此,学校将充分发挥大语言模型处理数据的速度优势,结合词典编纂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确保词典编纂质量,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未来,四川外国语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语言研究,为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川外智慧”,助力中国语言文化在全球的交流与发展。
(供稿:四川外国语大学词典学研究所 吴铭 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