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晚7点,应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词典学研究所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曦颖教授做客“川外书院·求真学术论坛”以“社会学视域下的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比较研究”为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学术讲座,胡文飞教授主持讲座,一百余名师生线上热情地参与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为借助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从场域、惯习和资本视角阐释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在翻译实践上的异同以及导致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讲座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中国的佛经翻译与西方的《圣经》翻译历程,中国的佛经翻译与西方的《圣经》翻译差异性,中国的佛经翻译与西方的《圣经》翻译相似性,以及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两种译经实践异同根源探析。
讲座伊始,曹教授指出,中国的佛经翻译历程从东汉到宋元时期可以分为起始、发展、繁荣和衰落阶段。西方的《圣经》翻译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延续至今,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历程。
随后,曹教授从7个方面分别阐释了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的差异性,具体分为持续时间方面、原文本方面、译经的特点方面、译经的组织形式和规模方面、译经的社会资源方面、对于译者的要求方面、译经的影响方面。接下来,曹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国的佛经翻译与西方的《圣经》翻译的相似性,表现为翻译方法的演变方面、对语言与翻译关系的认知方面、满足读者需求方面。最后曹教授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剖析两种译经实践异同根源,她认为两种译经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大场域中,两种译经都处于不同场域之中所形成的惯习,两种译经所在的特定场域中拥有的不同资格和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场域中的地位。
自由讨论阶段,参会者就自己的疑惑与曹教授展开了热烈互动,师生们就翻译技术手段对科技翻译和翻译人才培育的影响、佛经翻译对明清小说的叙事风格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提问,曹教授对此一一做出了回答,参会者反响强烈、受益匪浅。
最后,胡文飞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曹曦颖教授的研究,他认为曹教授对中国的佛经翻译与西方的《圣经》翻译做了深刻透彻的分析和解读,并带领大家领略了中西方文明和文化,对曹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